植物科学学报杂志

期刊简介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《武汉植物学研究》为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植物学综合性学术期刊(学报级),1983年创刊,国内外公开发行。主编由植物学家黄宏文研究员担任;编委会由国内植物学及各分支学科的专家、学者共47人(其中5位院士)组成。本刊以促进学术交流,推动学科发展,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为宗旨,主要报道植物学及各分支学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创新性、有重要意义的原始研究论文和最新研究成果,植物学研究的新技术、新方法等。栏目设置有:研究论文、技术与方法、综合评述、研究简报、学术讨论、重要书刊评介、学术动态等。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植物学研究的科技人员、大专院校师生,以及相关学科的科技工作者。    《武汉植物学研究》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、中国中文核心期刊,已被美国《化学文摘》(CA)、俄罗斯《文摘杂志》(AJ)、美国《生物学文摘》(BA)、日本《科学技术文献速报》(JST)、英国《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》文摘(CABI)、美国《剑桥科学文摘:自然科学》(CSA:NS)、波兰《哥白尼索引》(IC)、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(CSCD)核心库、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(CSTPCD)、中国知识资源总库《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》、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、中国核心期刊(遴选)数据库、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(CAJCED)、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(SWIC)、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(CJFD)、《中国生物学文摘》、《中国农业文摘》、《中国林业文摘》、《中国药学文摘》等20余种数据库或检索期刊收录。现已与美、英、日、瑞士等国家的十多个单位建立了期刊交换关系。本刊曾四次荣获湖北省优秀科技期刊奖,并曾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奖、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奖。    《武汉植物学研究》为双月刊,大16开本,全铜版纸印刷。国际标准刊号:ISSN 1000-470X,国内统一刊号:CN 42-1149 / Q。国外由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发行,发行代号:BM872;国内邮发代号:38-103,定价15.00元,全年90.00元。    编辑部地址:武汉市武昌磨山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内    邮政编码:430074    电话:027-87510755             

小暑该怎么养生,攻略来了

时间:2025-07-08 10:41:11

小暑节气已至,暑气渐盛,天地间仿佛被一层湿热的水汽笼罩。此时养生需顺应自然,从防暑降温、运动调节、睡眠修复到饮食调理,形成一套完整的健康防护体系。正如古人所言"春夏养阳",小暑时节的养生重点在于平衡体内外环境,让身体在高温高湿中保持轻盈与活力。

防暑降温:科学应对湿热双重考验

小暑期间气温攀升,空气湿度增大,人体散热效率降低,易引发中暑或热射病。建议避开10:00-16:00的强日照时段外出,若必须出行,应选择棉麻等透气性好的衣物,配合宽檐帽和太阳镜形成物理防护屏障。室内降温可采取"自然风+人工辅助"策略:清晨开窗促进空气对流,午后使用风扇增强气流循环,使体感温度下降3-5℃。

水分补充需遵循"少量多次"原则,每日至少饮用8杯水(约2000ml),运动后可适量补充含电解质的饮品,如同给身体内部的"冷却系统"加注防冻液。值得警惕的是,过量饮用冰镇饮料反而会刺激肠胃,建议选择常温凉白开或淡盐水,如同用温水浇灌植物根系般温和补水。

运动调节:在动静间寻找平衡点

湿热环境下运动需遵循"三低原则":低强度、低时长、低频率。可采用"220-年龄"公式计算最大心率,将运动强度控制在60%-80%区间。例如40岁人群运动时,心率维持在108-144次/分钟最为适宜,如同汽车保持在经济转速区间行驶,既省油又不易损耗发动机。

推荐选择晨间或傍晚进行太极拳、八段锦等柔缓运动,每次不超过40分钟。运动时应注意"谈话测试"——若能完整说出句子但略有喘息,说明强度适中;若出现言语断续则需立即降低强度。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,避免湿衣贴身导致"二次受暑",好比雨后要及时为植物抖落叶面积水。

睡眠修复:夜间充电的黄金法则

小暑时节昼长夜短,人体生物钟易受干扰。建议保持"日落而息"的节律,晚间22:30前进入准备状态,如同让手机在电量20%时开启省电模式。睡眠时室温控制在26-28℃为宜,过高会导致深度睡眠减少40%,如同电脑长期处于高性能模式会加速损耗。

睡前可尝试"三分钟呼吸法":平躺后依次放松脚趾到头顶的肌肉群,配合4-7-8呼吸节奏(吸气4秒、屏息7秒、呼气8秒),这种神经肌肉的双重放松效果,相当于给大脑做一次系统碎片整理。对于夜间易醒人群,可用荞麦皮枕头吸收头部热量,其原理类似建筑中的相变调温材料。

饮食调理:舌尖上的清凉哲学

小暑饮食当遵循"三清"标准:清淡、清凉、清补。推荐"彩虹膳食法",每日摄入5种以上颜色的蔬果,如苦瓜、黄瓜、番茄、紫甘蓝等,这些食材如同天然的水分缓释胶囊,能持续为身体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。

可常备"三豆饮"(绿豆、赤小豆、黑豆)作为代茶饮,其富含的钾元素能调节电解质平衡,好比为身体安装智能湿度调节器。烹饪方式推荐凉拌、清蒸等低温料理,避免油炸烧烤等"火上浇油"的烹调法。特别提醒西瓜虽解暑,但每日食用不宜超过500g,否则如同过量灌溉反而会造成植物烂根。

湿热交加的小暑时节,养生本质上是对身体微环境的精细调控。就像经验丰富的园丁会根据天气调整养护方案,现代人的健康管理也需要动态平衡防暑与祛湿、运动与静养、饮食与代谢的关系。掌握这些看似简单却暗含科学原理的养生智慧,方能安然度夏,为秋冬健康打下坚实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