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期刊简介
《武汉植物学研究》为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植物学综合性学术期刊(学报级),1983年创刊,国内外公开发行。主编由植物学家黄宏文研究员担任;编委会由国内植物学及各分支学科的专家、学者共47人(其中5位院士)组成。本刊以促进学术交流,推动学科发展,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为宗旨,主要报道植物学及各分支学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创新性、有重要意义的原始研究论文和最新研究成果,植物学研究的新技术、新方法等。栏目设置有:研究论文、技术与方法、综合评述、研究简报、学术讨论、重要书刊评介、学术动态等。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植物学研究的科技人员、大专院校师生,以及相关学科的科技工作者。 《武汉植物学研究》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、中国中文核心期刊,已被美国《化学文摘》(CA)、俄罗斯《文摘杂志》(AJ)、美国《生物学文摘》(BA)、日本《科学技术文献速报》(JST)、英国《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》文摘(CABI)、美国《剑桥科学文摘:自然科学》(CSA:NS)、波兰《哥白尼索引》(IC)、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(CSCD)核心库、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(CSTPCD)、中国知识资源总库《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》、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、中国核心期刊(遴选)数据库、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(CAJCED)、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(SWIC)、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(CJFD)、《中国生物学文摘》、《中国农业文摘》、《中国林业文摘》、《中国药学文摘》等20余种数据库或检索期刊收录。现已与美、英、日、瑞士等国家的十多个单位建立了期刊交换关系。本刊曾四次荣获湖北省优秀科技期刊奖,并曾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奖、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奖。 《武汉植物学研究》为双月刊,大16开本,全铜版纸印刷。国际标准刊号:ISSN 1000-470X,国内统一刊号:CN 42-1149 / Q。国外由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发行,发行代号:BM872;国内邮发代号:38-103,定价15.00元,全年90.00元。 编辑部地址:武汉市武昌磨山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内 邮政编码:430074 电话:027-87510755
让科技创新为草业绿色健康发展添足动力
时间:2023-04-13 16:20:02
4月8日至9日,由中国草学会主办、湖南农业大学承办的“中国草学会2022/2023年会”在湖南长沙召开。大会以“全面乡村振兴,草业砥砺前行”为主题,集中展示分享了我国草学研究的新成果、新进展和草业发展新形势,为促进草畜业发展、全面乡村振兴和生态环境绿色高效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。大会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志标,湖南农业大学校长、中国工程院院士邹学校,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其荣,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草原司司长唐芳林,农业农村部全国畜牧总站总畜牧师苏红田,内蒙古自治区原副主席、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郝益东,中国科学院大学常务副校长王艳芬教授等专家学者出席大会。
大会伊始,中国草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英俊强调,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,是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之年,也是草业开启奋进新征程时代的起步之年,大会为草学相关领域科研人员及草业相关人士提供沟通交流平台,促进旨在促进各方交流与合作,为草业高水平建设和发展献言献策。
草产业是草食畜牧业的发展基础,近年来,我们通过落实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政策、粮改饲和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等一系列政策措施,努力推动草产业和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,优质饲草和草食畜产品供给能力明显加强。农业农村部全国畜牧总站总畜牧师苏红田表示,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广大草业科技者的参与付出。但是,目前我国饲草产业链条不健全、科技支撑能力不强的问题仍十分突出,饲草供给总量不足,草种子自给率水平依然较低。希望广大草业科技者能抓住机遇,持续不断进行科技创新研发,为我国草产业特别是饲草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助力。
草原具有强大的碳汇功能,对维护国家生态环境有重要作用,据国土三调数据显示,我国草地面积39.68亿亩,位居世界第一,广阔的草原面积对我国实现碳达峰、碳中和有强力促进作用。但是,但是草原生态系统较为脆弱,目前我国存在草原生态状况不好、草原生产力不高、基层草原监管力量薄弱、草原科技支撑能力不足等问题。针对这些问题,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草原司司长唐芳林表示,经过全国林草从业者多年的努力,目前已初步摸清了草原底数,初步扭转了草原生态持续恶化的势头,推动草原生态状况不断改善。十八大以来,我国草原生态呈持续上升态势。